(人文、經史子集、歷史)水經注疏_精彩免費下載_楊守敬_全文免費下載_守敬按和會貞按和又東

時間:2018-02-10 23:12 /衍生同人 / 編輯:高斯
經典小說《水經注疏》是楊守敬最新寫的一本人文、三國、修真武俠型別的小說,本小說的主角豫章,會貞按,戴改,情節引人入勝,非常推薦。主要講的是:凡例》謂全校「王氏禾校本一概不錄殊為可惜」,知徐氏刪去「全」字,不符楊、熊之意,今皆補「全」字,其刪者...

水經注疏

作品年代: 近代

作品主角:守敬按會貞按又東戴改豫章

閱讀時間:約1個月零7天2小時讀完

《水經注疏》線上閱讀

《水經注疏》試讀

凡例》謂全校「王氏校本一概不錄殊為可惜」,知徐氏刪去「全」字,不符楊、熊之意,今皆補「全」字,其刪者則去其去之圈。於此條明之,它不重複。二十二卷仍錄全校異同,可證。

[二五]「斥賈、以鄧為國之非」按:桓二年七月,蔡侯鄭伯會於鄧。《正義》引杜氏《釋例》,以為蔡地潁川鄧城,謂蔡是小國去蔡路遠,蔡、鄭不宜遠會其都,蔡、鄭懼楚,何當反近楚小國而與之結援,故知非鄧國。

[二六]「核《方傳》不足為郡治之據」按:閻氏蓋據《傳》文,方為汝南上蔡人,少孤,年十二三,給事太守府為小史。以為郡當治上蔡,故小兒得給事太守府也。

[二七]「《書

蔡仲之命

正義》……引《世本》曰,居上蔡」按:《正義》作「《世家》雲蔡叔居上蔡」。「世家」當作「世本」。阮氏《校勘記》雲:盧文弨雲,「世家當作世本」,據《史記

集解》引宋仲子云雲,宋仲子乃注《世本》者也。

[二八]「沙國有安成縣」按:沙國之安成,莽曰思成。而汝南之安成,莽曰至成,亦足以明其非一地。故楊氏以酈氏覆載於《汝注》為非。

[二九]「是此論為範汪作……雖誤,猶可言也」按:酈氏稱「范曄論曰」是也。曄不當改為「奕」。《憲傳

論》自「黃憲言論風旨」至「無德而稱乎」止三十六字,蔚宗論也。其下「餘曾祖穆侯以為」以

下至「其殆庶乎」止,則範汪論語也。諸家未會原文意耳。

[三〇]「

櫟而連言棘以足辭」按:連言足辭,古作註文常如此。鄭玄箋《詩》、郭璞注《山海經》多有之。來《經典釋文》亦往往連出二字,其一不但為足辭,亦讀者。酈氏蓋用郭例耶?

[三一]「酈氏自本《史記》,故下雲以見於王」按:楊氏說是也,魯字自不可去。觀《史記

管蔡世家》原文雲「舉胡以為魯卿士」,下言「魯國治」,是其明證。又《周公世家》明言留佐武王,武王崩,成王少,乃代成王攝行政當國。

[三二]「朱訛作元年」按:全氏引沈炳巽雲:「是建武二十八年封。」

[三三]「《御覽》五百二次都」按:《校記》未竟,檢《御覽》二百六十四敬字次都、五百二作「次卿」,九百五十四作「字子都」。

[三四]「至上蔡西岡北」按:趙氏雲:「至字衍文。」

[三五]「朱《箋》曰:改本作退」按:南京圖書館藏善本朱《箋》作「自退」,《箋》曰:「舊本作遠。」與影《疏》本引文異。

[三六]「《漢書》作

系之。據此,

為劾之誤」按:今標點本《漢書

偿芳傳》作「劾繫之」不誤,楊或據俗本。

[三七]「《太平寰宇記》蔡州新蔡縣下雲,鮦音紂反」按:金陵局本仍作「鮦,音紂」,下無「反」二字。

[三八]「全、戴重一汝字」按:「全」下原有「趙」字。趙本不重,據定本校,今訂。

[三九]「當成周時,南有荊蠻、申、呂,姜姓矣」按:「時」字,趙改作「者」,依《鄭語》原文也。韋《注》雲:「成周,雒邑。」韋意成周指地,史伯意謂南直成周之地有荊蠻、申、呂等國,當猶直也。酈《注》改「者」為「時」,其文意,猶言在成周之時,南有荊蠻、申、呂、應、鄧、陳、蔡、隨、唐諸國矣。而「姜姓」二字,則舊鈔者誤錄末注申、呂姜姓人正文也。今以「姜姓」二字為《注》中《注》。

[四〇]「與此稱尚書異」按:《疏》雲:聞人襲三年四月以太中大夫拜太尉,不誤。如《注》言尚書臣襲,當據碑文,碑文可據。襲為尚書當在為太中大夫之。《靈帝紀》建寧六年十一月曾為太尉,二年五月罷。六月許訓為司徒,四年免,則三年時訓為司徒不誤。襲為尚書當在三年初。楊氏刪去「又太尉尊於司徒至司徒臣訓」十六字,當已悟其說之誤矣。

[四一]「王校雲:朱同」按:楊氏雲「朱與黃本,不誤」,是也。王氏之誤,由於未見朱《箋》本耳。

[四二]「碑稱青陂在縣坤地」按:此頁有眉批,當是徐行可氏校此卷時所批,其言對楊氏《疏》頗能闡明,惜字過小,幾難辨認,今重錄之於校記。文如下:「《詩

小雅

》:『似續妣祖』。鄭《箋》雲:『似讀如巳午之巳。巳續妣祖者,謂巳成其宮廟也』。孔《疏》雲:『《周禮》左宗廟,在雉門外之左,門當午地,則廟當巳地也。謂既在巳地而續立其妣祖之廟,然營宮室也。』」是鄭箋《詩》,孔氏徵《禮》,皆以巳午定方位,實亦取卦象之辰為言也。鄭氏注《堯典》宅西雲「西者,隴西之西」,今人謂之兌山。李翕《析裡橋頌》雲:「惟斯析裡,

(坤)兌之閒」,是漢時銘語,山

名,多有以卦名定其方位稱號者。酈氏《鮑丘注》望離自坎,對舉綴文,既仿漢石刻辭為之,亦避用南北常語也《谷注》雲:北川注巽,入於谷。」(按:猶言自西北注東南。)

☆、第244章

渠沙朱無渠沙三字,戴增,趙作渠,無沙字。

出潁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。

秦始皇十七年,滅韓,以其地為潁川郡,守敬按:見《史記

始皇紀》,郡治陽翟,見。蓋因以著稱者也。守敬按:《釋名》[《釋州國》]潁川,因潁為名也。漢高帝二年,以為韓國。守敬按:《漢志》潁川郡,高帝五年為韓國,六年復故。考《史記

高祖紀》五年,立韓王信為韓王,都陽翟,六年,徙太原。《信傳》同。此二年為五年之誤,無疑。王莽之左隊也。《山海經》曰:潁出少

室山。《地理志》曰:出陽城縣陽山。守敬按:《山海經》文見《海內東經》。《淮南》[《說山訓》]、《類聚》八引《博物志》,並雲出少室。《地形志》陽城郡,陽城有少室山。《元和志》,少室山在告成縣西北五十里。在登封縣西十里,潁源出焉。《地理志》文見陽城縣下。《續漢志》劉《注》引《地記》亦云出陽山。《說文》及杜氏《釋例》、《山海經》郭《注》作出山,脫陽字,《寰宇記》引《說文》,《左傳

宣十年

正義》引《釋例》,並有陽字,則郭《注》亦當本有陽字。《元和志》,陽山在潁陽縣東二十五里,潁一源出此。是少室、陽並有潁源,《經》、《注》舉少室尚未備,故酈氏援《山海經》以明《經》之所自出,稱《地理志》以補《經》之所未及,下即就當時之,分出於陽、少室者,一一實指之。今潁有三源奇發,右出陽山之潁谷。守敬按:以為三源之西源。《括地誌》,潁出嵩陽縣東南三十里陽山,俗名潁山,泉源出山之東谷,其側有古人居處,俗名潁墟,故老人云,是潁考叔故居,即酈元所謂潁谷也。今潁河出登封縣西南。《秋》潁考叔為其封人。守敬按:見《左傳

隱元年》。其東北流。中導源少室通阜,守敬按:此在三源之,為出少室之西源。今出登封縣西。東南流,徑負黍亭東。守敬按:《續漢志》,陽城有負黍聚,即此。《左傳》杜《注》,陽城西南有負黍亭,與下京說,在今登封縣西南。《

定公六年》,鄭伐馮、、負黍者也。守敬按:見《左傳》。馮敬通《顯志賦》曰:善卷之所在,守敬按:馮衍,字敬通。賦載《漢書》本《傳》。在作存,誤,當以此正之。遇許由於負黍。京相璠曰:負黍在潁川陽城縣西南二

十七里。會貞按:《史記

周本紀》、《鄭世家》《正義》引《括地誌》並雲,負黍亭在陽城縣西南三十五里。《秦本紀

正義》同。《韓世家

正義》引《古今地名》,在陽城縣西三十七里。俱作三十,足徵此二為三之誤,惟五七錯出,未知孰是。世謂之黃城也。會貞按:景《說嵩》七,今其地有聚落,曰黃城溝。亦或謂是

,會貞按:見《

(199 / 407)
水經注疏

水經注疏

作者:楊守敬 型別:衍生同人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